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
【头条】香山帮:苏式中国古建筑的守护与创新者
发布时间:2024-07-25 来源:苏州市香山帮 浏览量:645次

1722501002273852.jpg

今年6月17日,《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规范》在苏州发布,引起业内高度关注,也让“香山帮”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640.webp (8).jpg

苏州拙政园

苏州吴中区的太湖之滨,有个曾名为“香山”的地方,这里自古孕育出一批建筑工匠,人称“香山帮”。他们十分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史书上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数百年来,“香山帮”在国内外打造了无数巧夺天工之作。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香山帮”凭借精湛的营造技艺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40.webp (9).jpg

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晓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历代大师筑造传世名作

“香山帮”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明清。

600多年前,生于苏州香山的建筑匠师蒯祥因主持设计建造了天安门城楼、故宫前三殿等众多历史建筑而名扬天下,被后人认为是“香山帮”的宗师。明清时期,层出不穷的中国古典建筑因美妙的设计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而闻名,而打造这些经典名作的“香山帮”也因此渐渐名传四方。从古至今,无论是一步一景的古典园林,还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又或是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还有位于美国纽约的明轩……“香山帮”匠人铸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香山帮”的脚步走遍五湖四海。

1722501155972444.jpg

“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泥水工为主体,木雕由木工兼营,砖雕由泥水匠兼任。明清以后,随着建筑雕刻风格日益细腻繁琐,业务需求量大增,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香山帮’逐渐形成了一个集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石雕、彩绘油漆等多种建筑工种匠为一体的庞大群体。据称,香山一带工匠最多时达5000多人。”翻阅《新华日报》,一篇刊登于2003年4月17日的报道《苏州“香山帮”名扬海内外》是这样介绍“香山帮”的。

1980年,由“香山帮”匠人组团建造的“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建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例“出海”的中国古典建筑,这座仿照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簃”庭院而修建的“明轩”,让世人为中国传统建造技艺惊叹。同样成长在苏州香山的薛福鑫,就是这批领衔者中的一员。

640.webp (11).jpg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

被誉为“当代蒯祥”的香山名匠薛福鑫,曾参与修复苏州拙政园、耦园等24处园林。他在耦园大修中精心设计了李白醉酒、林和靖踏雪寻梅等多个形态各异的花窗,这些花窗精细夺目,移步易景,富含韵味。据说他还动手制作了山水间的屋脊雕塑“松鹤柏鹿”、垂脊雕塑“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惊世作品。

据薛福鑫的孙子薛东回忆,爷爷从11岁便开始学艺,因为聪明又有悟性,边做边学逐渐取得成绩。在薛东的印象中,爷爷经常在夜晚独自伏案画图。“我对爷爷最深的印象就是‘常年在外’,十分辛苦。我认为他并非一个非常‘安分’的人,他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创新。”薛东说。他清楚地记得,爷爷从水作做起,30岁时就参与了苏州园林的大小维修。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爷爷对设计、造价、监工等一系列的工作也精通起来。

不断学习,让自己从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工蜕变成一位“营造大师”,是“香山帮”匠人们追求的目标。

几十年来,薛家祖孙三代都沿袭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从爷爷薛福鑫,到父亲薛林根,他们皆成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现如今,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毕业的薛东也成为当代传承人的代表,他们坚守着香山帮的匠人精神,也深知这份技艺背后的价值。

640.webp (12).jpg

薛福鑫手绘设计图稿


“营造”之间成就“精巧”

2006年,长期从事苏州园林的规划设计和修缮工作的冯晓东成立了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他号召集聚了苏州多家从事园林古建规划、设计、施工的企业和专家学者,成立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香山帮”不再如从前那样散落在各地,他们渐渐开始凝聚在一起,有了更核心的力量。作为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晓东对“香山帮”的认知十分透彻。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营造技艺’四个字将‘香山帮’的特点形容得十分贴切。‘营’是构思设计,‘造’才是建造房子。而‘技艺’二字分别代表技术和艺术。‘香山帮’的特色是将设计与施工、技术与艺术四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技艺。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香山帮’的传统技艺一定是将设计与施工充分结合,才能够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冯晓东说。

640.webp (13).jpg

“香山帮”作品承香堂  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640.webp (14).jpg

香山工坊鸟瞰图 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在香山工坊文化产业园区,薛林根、薛东父子打造了太湖古建园区。园区的展厅内,薛林根向记者展示了一件件经历几十年磨砺的木质建筑工具,每一件都蕴藏着“香山帮”匠人的智慧。七十多岁的薛林根依然神采奕奕,手持这些刻有父亲和自己名字的“老朋友”们一一介绍用途。在他看来,“香山帮”技艺的特点用“精”“巧”二字总结足矣。

“‘精’指的是技艺精湛。匠人的技艺即手艺,之所以成为技艺,原因是他不仅有技术,还有艺术。而‘巧’则是设计构思巧妙。只会做而不会设计,做得好但构思不佳,这绝非真正的成功。”薛林根说。

640.webp (15).jpg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薛林根与其子薛东向记者演示传统工具

馆中陈列的各式木雕、石雕作品堪称艺术品。很难想象,是怎样一双巧夺天工的手,才能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刻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在薛东看来,由古至今,从建到修,“香山帮”的技艺应该从文化角度重新审视。因为它兼顾了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香山帮”的传承需要依靠更多新的认知去更好地完善和继续。“每一个成功的‘香山帮’匠人都值得被称为‘艺术家’。”薛东说。

640.webp (16).jpg

香山工坊文化产业园内太湖古建公司展出的传统木作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耀祖是木作名师姚三星的第五代传人。他16岁开始学木作,今年已75岁,依然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当下不断学习新的建筑知识,同时也坚持对“香山帮”继承者的培养。

640.webp (17).jpg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耀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在我看来,只有具备构思、画图、建筑、统筹等一系列能力的匠人才能被称为‘大师’,这点可能比现在的高级工程师更难。”陆耀祖说。以古典园林为例,苏州的大小园林众多,每一个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它可以根据园林主人不同的身份、工作、地位和喜好表现出不同的面孔。同时,古典园林给人们的感觉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考验的正是营造师的设计理念。一花一木,一墙一瓦,一门一窗……通过雕刻图案、选取颜色来表现出园林主人的意图,这正是建造师的本事。

作为世代“香山帮”建筑匠人的典型代表,陆耀祖时刻为“香山帮”的传承努力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着手对苏州地区古建筑技术工人进行培训,经他培训的工种包括石雕工、砖细工、木雕工、木工、瓦工、假山工等,带出了一批又一批“香山帮”古建行业的中坚力量。


传承创新中守住“香山魂”

“由于香山帮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还是口传心授,所以并非短时即能奏效。不少仿古建筑只能临摹到香山帮传统技艺的‘形’而无‘魂’,做出的活‘走样’的多。”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陈红霞副教授曾针对“香山帮”的发展有这样的阐述。

尽管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香山帮”作为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经过漫长岁月传承至今,这群匠人们从未停止努力。

日前发布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规范》全文约10万字,涵盖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工种划分、营造特点、工艺流程、操作步骤等内容的规范,全方位反映了香山帮技艺的精髓和特点,标志着香山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翻开新篇章。这份集聚了多方力量的行业规范的出台,也让“香山帮”匠人们找到了坚守的动力。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规范》的发布,为衡量和鉴别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建筑提供了系统评价体系。要想鉴定一件作品是否为“香山帮”的手笔,“从无到有”的建造全程必须一一“过关”。

“以前业主方或者监理方并没有蓝本和标准进行监督,很难去判断究竟某些技术是不是‘香山帮’的技艺。所谓‘内行人看门道’,现在有了全面的规范范本,有关部门也有了判断对错、好坏和真伪的标准。据我所知,市场上也曾经出现过一些以假乱真的现象,如果打着香山帮的旗号制作出来的作品是不伦不类的作品,那么苏州古城的保护就会受到影响。要保护苏州古城,必须保护苏州古城的风貌和技术。”冯晓东强调。

640.webp (18).jpg

苏州网师园夜景


640.webp (19).jpg

苏州耦园花窗玉兰

古典园林、古塔、古寺……苏州古城留下的众多历史名迹需要以修缮保持长久的“生命”,还得请真正懂行的人来做。多年来一直参与苏州古城修葺工作的薛东,深刻感受到“香山帮”与苏州城是共存共荣的关系。

“‘香山帮’在苏州城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历代以来,我们从增建、扩建、修缮到今天,世人看到了不同历史时代‘香山帮’创作的作品。它们是一个活的历史,以后也依然会通过修缮和完善继续留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绵延特征,也通过苏州古城与‘香山帮’的互动关系慢慢实现。”薛东说。

此外,据冯晓东介绍,自苏州香山工坊成立以来,大家一直齐心协力从市场发展、人才培养等多角度为“香山帮”的延续而不断努力。

640.webp (20).jpg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现在的高科技设备可以代替手工,这不仅能够加快建筑步骤的推进,数据化的生产也比纯手工更加精密。但在“香山帮”的传承发展中,传统的东西依然在教授,因为他们教授的并不仅仅是一门技艺,而是支撑着这项技艺经久不衰的精神理念。

“作为传承人,仍然要求自己时刻具备良好的素养。首先,需要兼备设计和建筑能力;其次,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对古老的木质要懂,对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要懂,这样才能够有底气去培养新时代下的传承人。”时至今日,陆耀祖始终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匠人精神,无论怎么发展,始终不忘扎根心底的“香山魂”。

苏州,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历史名园……已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养育了这群举世闻名的能工巧匠,而被苏州城滋养着的这群匠人,也穷尽一生用自己的双手和信念守护着这座古城。一筑一守,向世人展现苏式中国古建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徐曦 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