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
【头条】产业化发展续写“香山帮”新传奇
发布时间:2024-08-01 来源:苏州市香山帮 浏览量:60次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汇聚了15处遗产点。其中,位于中轴线中心位置的故宫,堪称中国皇家宫殿建筑的杰出典范,其设计者为“香山帮宗师”蒯祥

香山自古出建筑工匠,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人称“香山帮匠人”。以蒯祥、姚承祖等为杰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人,创作出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布达拉宫等举世闻名的建筑传奇……

如今,在香山帮的发源地——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香山工坊园林古建文化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以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以下简称“香山帮技艺”)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自2006年建成以来,经过十多年的运营发展,“香山工坊”已基本形成了集园林古建研发、生产、营销、博览和文化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据介绍,目前,基地入驻文化企业约59家,入驻古建企业约30家,基地从业人员约4500人。2023年全年古建产业产值约2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约4.7亿元

640.webp (2).jpg

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晓东

重新审视 传统营造技艺的时代价值

传承不易,香山帮薛氏祖孙三代造园人,几乎参与了包括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耦园等现存苏州园林的近一半修复工作,三代传承放眼整个香山帮亦是少有,堪称传奇。

640.webp (3).jpg

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薛东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传统手工艺吗?”出身工匠世家,爷爷薛福鑫和父亲薛林根皆为香山帮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薛氏第三代造园人薛东毕业于知名学府建筑专业,目前担任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他一直在思考传统手工艺对当今社会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薛东坦言,因为一直以来接受的是西方的建筑学教育,刚接触古建行业时,认为自己并不喜欢。2006年香山帮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薛东参与了众多文物修缮项目,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非遗工艺还是文物遗存,对当代社会都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现有的建筑学对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我们的传统营造技艺应该被更多人了解、认识。”7月15日至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年与传统营造技艺”国际交流活动在苏州举行。交流现场,薛东表示,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建筑的“成长过程”很感兴趣,应当为年轻人提供了解的渠道。他建议,建立专门的非遗工坊,将传统营造技艺课程化,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体验相结合,让青少年、年轻的艺术家与工匠建立互动关系,帮助他们更准确地了解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技艺中蕴含的艺术和文化。

640.webp (4).jpg

香山工坊园林古建文化产业基地 香山工坊供图


“小船”组成“舰队” 产业集群化发展

“香山工坊既是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香山帮技艺的保护责任单位,同时也发挥着古建产业集聚地的作用。古建公司之间可以互相帮扶、共同发展,相当于小船组成一个舰队。”据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晓东介绍,2006年香山帮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乘此东风,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应时而生,与胥口镇政府共同打造了近400亩的古建文化产业基地,由公司负责基地运营和管理。

香山帮从此有了“家”,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

冯晓东告诉记者,公司发起成立了“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目前拥有100多名会员,汇聚了大部分苏州一级资质的园林古建企业,例如太湖古建、蒯祥古建、思成古建等。此外,公司还发起成立了“苏州市香山职业培训学校”“苏州市香山里美术馆”“木结构新材料研发中心”“香山帮技艺大师工作室”“国际艺术社区”等机构,编辑出版园林古建类技术书籍20多部,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及学术刊物近60期,发行到全国各地。“协会进行了大量培训工作,多年来培养了600多名技工技师,极大程度保障了香山帮中坚力量正常传承的可能性。”

640.webp (5).jpg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规范》香山工坊供图


行业内,不少仿古建筑只临摹香山帮的“形”而无“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技艺有序传承。今年6月,由香山工坊牵头编写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发布,作为香山帮技艺传承和发展的首部规范性文件,为衡量和鉴别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建筑提供了系统评价体系。

冯晓东介绍,香山工坊于2023年初组织香山帮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大师、企业技术人员以及苏州高校教师开始编写《规范》,历经一年半、修改十余次最终完成。

“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规范,更是人才培养的教材和园林保护的指南。”《规范》获得亚太世遗中心古建联盟主席衣学领的高度认可,他赞誉《规范》提供了有效标尺,有利于香山帮技艺的高质量传承。

640.webp (6).jpg

香山帮传统工具展示


产学研协同 谱写传承发展新篇章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与文化孕育出不同风格的建筑营造技艺,各地匠帮组织众多。

在众多匠帮组织中,为什么香山帮能有这样的地位?

640.webp (7).jpg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环境设计系系主任华亦雄


“香山帮已经率先从经验性知识上升为理论知识。”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环境设计系系主任华亦雄早在2008年便开始了对于香山帮的研究。她发现,很多地方传统技艺还停留在经验性知识阶段,始终依靠口口相传、面面相授来传承,而香山帮的理论化研究始终走在前头。

香山帮近代名匠姚承祖所著《营造法原》,将经验性知识梳理后形成通则,再转化为理论,迈出了经验性知识转化为理论性知识的第一步。今年6月《规范》发布,作为编纂参与者之一的华亦雄认为,该规范的制定意味着将香山帮理论性知识上升为科学化知识,具有里程碑意义。

翻看《规范》,木作、泥水作、石作、漆作、彩花作、匾对作、砌街作、假山作等香山帮传统技艺“八大作”悉数纳入,从木雕到砖雕,从花窗到花街铺地,从彩画到匾额,详细记载了各种工序特有的技术要求、尺寸法度和专属名称,并充分阐释了每一种营造手段背后所蕴含和表达的审美情趣、文化元素等。

此外,华亦雄介绍,苏州科技大学尤其是建筑学院和艺术学院,常年与香山帮紧密联系与合作,通过引进香山帮传承人工作室、开设相关课程、聘请校外硕导如薛东等香山帮名师名匠与师生进行学术研讨等,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从研究者角度来看,我认为香山帮在传承创新方面,放眼对标全世界范围的技艺传承,很少有能够做到如此出色的。”华亦雄表示。

咫尺之间再造乾坤。”香山帮留下传奇作品无数,如今站在新起点,产学研协同、集群化发展,香山帮将从“小而散”迈向“大而优”,不断书写非遗传承发展新传奇。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毛艳 徐曦

摄影:潘浩东 吴中逸(除供图外)